【教育有料】全国排查学科机构超8万个 线上和非学科培训常态化治理

  校外培训治理进展   双减 | 全国排查学科机构超8万个 线上和非学科培训常态化治理   教育部部署学科类…

  校外培训治理进展

  双减 | 全国排查学科机构超8万个 线上和非学科培训常态化治理

  教育部部署学科类培训“回头看”工作,已累计排查培训机构超8万个

  5月17日消息,教育部发文介绍了全国各地有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其中提到截至4月30日,全国累计排查培训机构82246个(含线上、线下机构,含已关停的机构复查及非学科类机构涉嫌开展学科类培训排查),其中发现有问题机构1771个,占比2.2%;审核培训材料126,791份,发现不合规培训材料654份,占比0.5%;审核从业人员资质217,614人,发现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学、教研人员713人,占比0.3%。  

  在机构压减方面,累计排查发现“假注销、真运营”培训机构309个,已全部关停取缔。  

  在“营转非”方面,累计发现违规按营利性经营的机构15个,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时间约谈机构负责人,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全部同步整改。  

  在培训收费监管方面,累计排查发现未执行政府指导价的机构178个,超政府指导价收费50.6万元,已全部完成整改,全额退费。在隐形变异治理方面,累计排查发现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各类机构1751个,主要包括:涉及证照齐全机构556个,其中已责令548个完成整改;涉及证照不全机构1195个,其中已责令停办、限期整改1093个。  

  此外,个人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1108人/次,其中已整改完成1083人/次;涉及中小学在职教师7人,各地已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对涉事教师先暂停工作、再调查处理。  

  在材料和人员规范方面,累计排查发现不合规培训材料654份,其中责令停止使用并清理销毁641份;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学、教研人员713人,其中立即停用或转为非教学岗598人。  

  在数据信息填报方面,累计发现有519个机构未使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其中已督促421家培训机构完成运营信息平台登记。  

  在风险防范方面,累计有2351个县区建立了重点核查解决退费难问题、校外培训监管执法、防范化解劳动用工风险等三项机制,占已排查县区数的80.3%。  

  教育部还表示,下一步将督促各地压实“回头看”责任,推进全面排查,盯紧问题处理,提升整改效率。在“回头看”工作基础上,持续推进校外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管理,保持高压态势,切实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不断提升人民满意度。

  5266家非学科培训机构、共13.63亿元纳入预收费监管

  5月16日,据教育部官网消息,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等9个城市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在巩固去年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围绕2022年试点改革重点任务,继续开展探索,截至4月底取得了积极进展。

  学科类培训常态化监管方面,9个试点地区的117个区县已全部实行校外培训网格化综合治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区县覆盖率100%;有108个区县建立了学科类培训专家鉴别机制,覆盖率达92%,领先全国18个百分点;有106个区县教育系统拥有2名以上执法资格人员,覆盖率达91%,共有教育行政执法资格人员1957人。北京市制定《学科类校外培训典型问题处理指导手册》,就18个违规培训典型问题,提出核查处置建议。广州市今年以来压减高中学科类培训机构24家,查处隐形变异问题54起,关停取缔无证机构191家。

  非学科培训分类管理方面,各地持续推进机构底数摸排、标准制定、审核审查等工作。在前期已出台非学科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基础上,成都市各区行政审批局已按照新设置标准,启动非学科培训机构申请批复工作;长治市在潞州区先行开展审核工作,为全市范围重新审核登记积累经验;威海市部署辖区内非学科培训机构到行政审批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计划于近期完成。北京、上海、广州、南通等市已部分出台或正在研制非学科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方面,各试点地区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面纳入预收费监管范围;非学科培训机构纳入预收费监管共5266家,监管金额13.63亿元。有8个试点城市已启动非学科培训服务价格监测。上海市制定2022年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工作方案,细化资金管控工作流程,将落实预收费资金监管作为各类培训机构设立和招生的必要条件。郑州市16个区县已陆续与银行签订非学科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协议。

  合理利用校外资源方面,试点地区探索建立遴选退出机制,推动学校课后服务合理引入校外资源。北京市印发《采购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指导性目录》,征集科普活动资源包111个,组建451位专家组成的科普服务团队进校服务。威海市印发指导意见,春季学期首批引入了37家非学科培训机构入校服务。目前,广州、成都、威海、南通等市已有超过60%的义务教育学校引入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资源。

  教育部消息还提到,试点地区在改革探索过程中,还存在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查处难、非学科培训分类管理推进慢、疫情影响下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各地仍需高度重视,加大探索力度,创新工作举措,为全国“双减”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部持续开展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巡查 掌握违规线索近700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教育部继续组织专门力量,对线上培训机构、有关网络平台遵守“双减”要求情况开展常态化全面线上巡查监管,坚决整治线上培训违规问题。

  截至目前,已连续不间断开展13次巡查,掌握违规线索近700条。巡查发现个别已完成“备改审”线上培训机构存在以虚构与政府部门合作等方式诱导家长购买课程、以隐形收费或拆分订单等方式逃避收费规范要求等问题;部分未取得线上培训资质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刻意隐藏其“教育”“培训”属性,擅自开展学科类培训;部分电商店铺在文具、教辅商品中加入收费课程;个人擅自开展“点对点”培训,通过免费视频等方式诱导家长加个人微信购买培训课程。目前,违规问题已全部转交各地完成核查处置。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线上巡查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的监督作用,进一步扩大监管覆盖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校外培训线上巡查职能监管手段,拓展巡查范围,构建立体巡查体系,重点巡查已完成“备改审”线上培训机构、曾出现违规情况的线上机构及网络平台。对巡查发现的问题线索将持续加大处罚力度,形成警示震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教育部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治理 引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双减”决策部署,教育部围绕机构资质审查、收费行为规范、预收费资金监管等关键环节,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为手段,进一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引导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机构资质审查方面,按照“双减”文件,指导各地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培训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截至4月30日,各地已有10.99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与服务平台监管,其中9.52万家机构通过了资质审核,资质审核完成率达到87%。规范收费行为方面,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培训收费要明码标价、收费项目与标准公开公示、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培训收费时间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等收费要求,组织开展排查整治,保护学生家长合法权益。近期,各地对核查发现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收费行为问题逐一进行了整改。预收费资金监管方面,各地已有9.34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监管要求采用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培训预收费实行监管,纳入监管的机构比例为85%。

  下一步,针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面临机构主体数量多,培训项目多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举措,指导全国深化治理工作开展。在全国部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起底式核对工作,摸清机构底数,建立管理台账,全面规范管理。常态化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行为日常检查,不断规范机构收费行为,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本文内容来源:新浪教育

关于作者: 懂车快报

为您推荐